非典型帝都大学生
——我才不是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

叫我Miss Inside或者不咕好啦
主页随便日随便评,我很可爱哒~

同人只产快新、新快(包括无差)。

其他的文没有什么固定内容,日常妄议时事,乱评文章。

电脑里一堆存稿,日常会有脑洞,欢迎勾搭~
不用叫我太太老师啦……我好方,我就是一个小可爱!随意找我玩就好了。

闲扯照妖镜(2018.8.5短评)

吃早饭的时候,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评论:

“XX是XX的照妖镜”?别扯了,这社会没那么多“妖”

文章写得有趣,评论区的争论也很精彩。


简单写几句看法:


1.类似“照妖镜”的热词频频出现,本质上是语言的匮乏,是一种懒惰的表现。


很多词第一次被人使用的时候,大家都会赞叹:哇塞,这样的表达真的是酷毙了。但是用多了就变成了所谓的陈词滥调,clichè。

一般来说,这样的词都有极高的表达效率,能够一下子击中人心。比如说这里的“照妖镜”,比如说之前的“与生活和解”,都是一炮走红之后高频出现。但是实际上,在不同的语境中,这些词并不是完全适用,更像是赶鸭子上架,强行拿过来表达。

新媒体迅速发展,内容生产的能力却没有赶上需求增加的速度,导致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

在写东西的过程中,我尽量要求自己避免使用这样的词,甚至尽量减少流行语、网络语言的使用。不是说一概否认这种语言,而是觉得年纪轻轻时间还多,逼着自己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、新鲜别致的表达罢了。



2.作者最后提出的方案非常中国。

高中写议论文,先生不允许我们频繁使用“他们”,尤其是在进行批判的时候,而应该用“我‘’“我们”。

她诘问我们,你们写“他们沉醉于物质享受,忘记了初心”,“他们”是谁?“我们”难道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吗?你凭什么站在道德的高地上,去批评别人呢?所有的反思反省,最终还是要落到“我”上。

众人在我,我即众人。这种可贵的清醒和谦逊,着实令人心折。


后来读到费孝通的《乡土中国》,回想起先生的话,觉得这种思想大概是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。

传统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:社会关系以个人为圆心,一圈一圈水波一样推出去,一直大到漫无边际。所以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是在一条线上的,是水波从内而外推出去的自然结果。同样,儒家的道德规范也多是围绕个人品德的,“仁义礼智信”“忠孝节义”,都是要求个人的。这是因为差序格局没有明显的边际,想要道德约束只能着眼于个人。

因此,反思只能是反思自身,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评论
热度 ( 12 )